发布时间:2024-07-25 18:05:02 | 瀚博招生网
看到这个话题,我下意识的一声嗤笑。2016年了,还有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言论,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任重道远。
【中国庞大的人口总量让每一类人群都存在被标签化的风险】
这样的标签仅仅贴在女大学生身上吗?
1.74亿90后已成为中国社会新青年群体主力军,如此庞大的群体,当年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撕了吗?
100万中国城管遍布全国,在自媒体时代,多少人盯着城管的一举一动,被曝光的城管丑闻有多少? 贴在城管身上的标签撕了吗?
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粗略的估算,中国女大学生数量在1700万以上,这个数字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人口排名中都能排到前60名。如何能给1700万人贴上一个标签?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总量下,任何群体的少数现象都能叠加出惊人的绝对人数,我们怎能无视这么一个简单低级的常识,就把脏水泼向近2000万的高校女生?
任何不谈比例的情况下只看绝对数字,都是耍流氓的分析方式。
【媒体的推波助澜让女大学生等群体深受伤害】
自媒体时代的流量就是金钱,各路真假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无所不用其极。各路下三滥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密集推送、断章取义等蒙骗手法不断突破传媒底线,我们见得还少吗,还想忍下去吗?
这些无良媒体营销号把我们当猪,拿料套我们,有的人还垂涎三尺,吃的津津有味。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
网络低俗化的现状正是网民每一次的点击选择出来的结果。
我不做价值判断和道德批判,但最起码我们总不能正义凛然地站在自己制造出的污泥里,把这顶脏帽子扔给女大学生吧?
【幸存者偏差导致的偏见和误解】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陷阱,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就如同发生在女大学生身上的种种负面新闻同样发生在其他年龄、性别、职业、身份的人群中,可人们会忽略遗忘其他人群,唯独记住了女大学生群体中的负面消息。长此以往,偏见逐渐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能够被媒体关注的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一次次在媒体上看到的女大学生负面消息都是经过大量筛选后“存活”下来的能吸引人目光的种种匪夷所思的事件。当公众聚焦这些“非常态”现象,肆意给女大学生贴标签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明白我们其实早已坠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并不否认女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丑闻的真实性,可丑闻的责任仅仅在于那些女性吗?
女大学生裸贷背后的情色交易仅仅靠女生一人就能完成? 那些挂在网络上出售的裸照难道是女性去购买的? 消费物化女大学生群体的难道仅仅是她们自己?
我们要承认一点,当今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追逐女性,消费女性的几乎都是男性。每一个出卖肉体的女大学生背后通常都有一个嗜色如命的男人,谁又比谁高尚?
我们可以批评那些不自爱,不自重的女大学生,但不要站在道德高地上一昧的指责“红颜祸水”,那是封建时代替男人甩锅的借口。而把低俗、不雅的标签贴在近2000万女大学生身上,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物化地赋分有优势。
从等级赋分的等级制度下看的话,物化地的优势会更加一下,因为这几个科目可以说是集所有难度为一身的科目,物理和化学本身就比较难学,同时地理也是文科中最需要逻辑思维的一个科目。
这样的组合方式,选择的人数会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在等级赋分制度下,学生会更加的有优势,说不定可以排到前3%,但是类似生物和政治学科,选择的学生会比较多,那么学生排到前3%的可能性会比较低。
但是如果学生本身更加擅长生物和政治的话,那么硬选择化学和地理,反而不能讲成绩提高到最大了,所以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如果更加擅长生物和政治,那么还是选物生政。
充分认识生物与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
赋分时根据排名来进行的,高考时该科成绩排名在全省靠前,赋分就高,反之亦然。这就意味着,要在生物与地理中找出自己最擅长的一科,而这要和考生的学科特长结合起来考虑。
生物的难度在于知识点比较多,遗传部分难度非常大,但也是高中生物的重点部分。如果对文字量、需要加强记忆不太有信心,建议不选生物。现实中,有一些理科类学霸,之所以生物成绩一般,就是对生物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感兴趣,因而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地理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决定着成绩的高低。它虽然是文科课程,但理科气质鲜明,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天体运动模块,还需要计算,大气运动、洋流等难度很大,也很抽象;但人文地理部分很简单。
瀚博招生网(https://www.hb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中国各大学化学专业排名的相关内容。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化学专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