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张作霖的“四大将军”都是什么结局?

发布时间:2024-06-28 17:30:49 | 瀚博招生网

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张作霖的“四大将军”都是什么结局?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张作霖的“四大将军”都是什么结局?

张作霖的“四大将军”都是什么结局?

张作霖是奉系军阀首领,一代东北王。绿林出身, 一步步逆袭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巅峰时期的奉系军阀,兵强马壮。

今天我们就说一下他的手下有“四大将军”。 瀚博招生网

张宗昌

张宗昌很早就去东北谋生了,饱尝了人间的冰凉。不过他并没有在这个期间加入奉系,反而辗转到了上海,成为了陈其美手下的兵。

后来阵前倒戈,投降北洋将领冯国璋;从此成为直系之一部。在军阀混战中所部被打散了,他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远赴奉天投靠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由直系转到奉系。

张宗昌后来做到了山东省军务督办,他被人称为狗肉将军,倒是在南方能够闯出一片天,不过最终结局并不好。

1932年,郑继成为父报仇,将张宗昌枪杀于济南火车站。

李景林

李景林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是近代武术大师、武当剑术传人,但他同时也是张作霖麾下的一员大将。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李景林任第一军军长。

郭松龄反奉时,李景林就是其盟友之一,不过在郭松龄北上后,后院起火了,李景林和冯玉祥干了起来。此后两人多次对抗,不过李景林被打得溃不成军。

1931年12月3日,李景林突患痢疾,在山东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姜登选

姜登选是日本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学院派。回国后先是在四川副都统朱庆澜手下任职,后来辗转来到饿了东北,成为了奉军一员。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

郭松龄造反后,姜登选打算与他面谈,劝一下,不过被扣押了。由于不愿意合作,被郭松龄处死。不过据说他并没有被打死,而是被闷死在棺中。

郭松龄

其实严格说起来,他并非张作霖的亲信。他是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的教官,两人私交很好,是张学良的良师益友,也正是在张学良的提携下,他才进入张作霖的麾下。从派系上讲,他属于新派。

尤其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素养,别的奉军被打得一塌糊涂,只有他大获全胜。

不过郭松龄后来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差一点就成功了,把张作霖吓出了一身冷汗,还是以失败告终,他也被枪杀。

张作霖的“四大将军”都是什么结局?

安徽排名七万多的高考生适合哪些大学

可以选择一些二本类院校,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位于淮南市,是安徽省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特别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占地约3200亩,建筑面积逾7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近20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有附属医院5所;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8个本科专业。

张作霖的“四大将军”都是什么结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字演变过程是什么?

瀚博招生网(https://www.hb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字演变过程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汉字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称为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为今文字。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以上就是瀚博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瀚博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瀚博招生网:www.hbzhaosheng.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张作霖的“四大将军”都是什么结局?”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